打造“天府粮仓”丘区样板的仪陇方案

图/复兴镇清正村梯田

●马永红

盛夏时节,蓝天白云下,青山绿水间,广袤的德乡大地,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农业景象:田成方、地成块、渠相通、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披上绿色盛装;植保无人机等农机齐上阵,用科技引领农业现代化;大小微水利工程,畅通了源头到田头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农作物喝上“及时水”……

作为丘区农业大县,仪陇县直面自然条件差、农村空心化等现实难题,因地制宜建良田,因势利导兴水利,因情施策优服务,全力推进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,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“天府粮仓”丘区样板。

01
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

仪陇地处川东北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,农业大县长期面临“地势不平整,耕作条件差;水系不配套,灌溉用水难;农村空心化,耕地无人种”三大困境。

如何实现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“天府粮仓”丘区样板的目标,仪陇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,把“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,打造丘区耕地样板”作为第一大抓手。

记者走进复兴镇清正村,长满水稻的梯田顺着山势,像铺上了绿色绒毯的天梯。“梯田建好了,村庄变美了,不时有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。”该村党支部书记周奇林说,今年4月开始整治撂荒地,经过除杂、土地调形,新建产业道、提灌站,全部实现机械化耕作。目前1300亩土地上都种上了粮食作物。

“像清正村这样的坡台地,主要以修筑水平梯田、梯地为主,不搞大开大挖、不损坏耕作层,通过‘陡放缓、坡改梯、弯取直’,实现‘坡地改梯地、旱地改水田’。”仪陇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介绍,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,针对耕地现状,综合分析自然条件、地理环境等因素,该县坚持“规模化、宜机化、组织化”原则,集中整合农业、水利、交通等部门资源,整片规划、连片建设、一体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。截至目前,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0.4万亩。

02
探索发展多元化服务模式

走进马鞍镇金山村粮油现代农业园区,成片绿油油的水稻开始抽穗,玉米、大豆等农作物向阳生长,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
金山村高标准农田建成后,谁来种?种什么?金山村得益于仪陇县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,与县属国有企业德懋农投,合作共建,采取“公司+村集体+农户”的生产经营模式。

仪陇县坚持“政府主导、市场主体、国企主力、业主主营、粮油主业、服务主线、农机主攻”的基本原则,按照“1+6+N”县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规划,建成了县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及新政、马鞍、金城分中心,引导和鼓励37家农业企业、农民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加入专业合作社联合社,围绕“耕种防收烘储运加销”9个重点环节,为农户及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经营性社会化服务。

“依托龙头企业、新型经营主体、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的带动,整村整镇、联村连片成体系建设,加快构建布局合理、配套完善、全程覆盖、效益最优的综合服务网络。”仪陇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,下一步,该县将尽快向产业托管、农业植保、农业信息服务、农业金融服务、农产品加工销售、农资统购等领域拓展,探索发展多元化服务模式。

03
打造水利兴农丘区灌溉样板

“放心了,柑橘树能安全度过夏旱。”望着产业园里的柑橘,双胜镇果园村柑橘产业园负责人说,踊跃水库整治后,农业灌溉用水有了保障。

近两年,仪陇县持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,新建水源工程,整治病险水库及小微水利工程,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利益的“用水难、灌溉缺”的问题。“截至目前,已完成65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,新增、恢复库容200余万立方米。还有8座病险水库正在进行除险加固。”仪陇县水务局水库建设运维中心主任罗文攀告诉记者,项目实施完成后,仪陇县部分病险水库将得到彻底根治,将恢复有效库容300万立方米,恢复和新增灌溉面积2万余亩,防洪、灌溉等综合效益将逐渐显现。

“为解决我县耕地有效灌面不足、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等问题,我们将水资源、水利设施与我县农业交通、旅游等产业布局同规划、同部署、同推进,编制全市首个县域水网规划。”仪陇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依托升钟、亭子口和罐子坝三个省级大型灌区,构建“一江三河三灌区”输配水骨干网络,实施红花沟水库、七星水库、思德水库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,全力争取罐子坝灌区仪陇段“三中两补”。项目建成后,全县水利有效灌面将超过90%,有利于缓解农业生产的水资源“瓶颈”。

编辑:王林垭 责编:冯靖淼 编审:蒲勇 监制:景瑞军

智慧仪陇APP 举报

论坛热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