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8日2时23分,立秋!

 云天收夏色

木叶动秋声

北京时间8月8日2时23分

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

立秋

从此时节

阳气渐收

万物内敛

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结果

但立秋只是天文学意义上的秋天来临,并非气象学上的入秋。气候上划分季节主要依据“候平均温度”的变化来定,即当地连续五天的平均温度在22摄氏度以下,才算进入气候意义上的秋季。


立秋·民俗
秋天的第一个节气

虽为秋季的第一个节气,但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。立秋尚未出暑,要等到秋季第二个节气(处暑)才出暑,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。所谓“热在三伏”,又有“秋后一伏”之说,立秋后还有至少“一伏”的酷热天气呢。

立秋有三候:一候凉风至;二候白露生;三候寒蝉鸣。

图|视觉中国

贴 秋 膘

古时,立秋这天要悬秤称人,以验夏中之肥瘦。暑热天气,人们胃口不佳,饭食清淡。待秋风一起,胃口大开,便要开始贴秋膘了。增加营养,当以炖肉为主,如红烧肉、白切肉、炖鸡、炖鸭等。

图|视觉中国

晒 秋

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,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“盛典”,“晒秋”的秋不仅仅是秋天,更代表一种丰收的喜悦,老百姓会利用房前屋后的平台、房顶等空地,晒一晒收获的农作物,粮食晒得越多,说明收成越好。

图|视觉中国

吃瓜啃秋

立秋食西瓜,谓之啃秋,“啃秋”在有些地方也称为“咬秋”。《岁时风俗》有记:“立秋之时食瓜,曰咬秋,可免腹泻。”过去,人们会在立秋前一天,把西瓜、蒸茄脯、香糯汤放在院子里晾一晚。立秋当日,合家饮之,为的是清除暑气、避免痢疾。

图|视觉中国

立秋养生要“三防”

防中暑

当心“秋老虎”,小心中暑。立秋时节,暑热未尽,气温不会很快下降,虽有凉风时至,但天气变化无常,早晚温差大,白天仍然炎热,“秋老虎”随时虎视眈眈。因此,立秋后防暑降温要继续,不能有丝毫懈怠。

防感冒

立秋后,昼夜温差大,此时段易感受外邪而致感冒。提醒大家在衣着和居家休息方面,应更避免夜间着凉。

防秋燥

秋季防燥,要以养阴清燥、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。中医有清热润肺之法,可用麦冬、菊花、百合等煎水代茶饮。有养阴润肺,清心除烦,益胃生津之效,是秋季防治秋燥的良法。

立秋养生需“三注意”

1、饮食

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,多食用滋阴润肺的食物。中医认为,秋季燥气上升,易伤津液,所以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主。可适当食用芝麻、糯米、蜂蜜、枇杷、菠萝、乳品等柔润食物,以益胃生津。

2、早睡早起

立秋之季应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。早睡以顺应阳气之收敛,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,且防收敛之太过。秋季适当早起,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,秋季早睡,完全符合“收、养”的养生原则。

3、坚持运动

秋季养生,运动量不宜过大,可选择一些平缓轻松的运动项目。尤其是老年人、儿童、体质虚弱者,以防出汗过多,阳气耗损。


岁月极美,在于它四时各具韵味。

秋起,纵然暑气未退,

我们对凉爽却多了一份悠悠然的期待。

晚云收夏色,碧水动秋波,

且采一份舒宁在心,

静待第一片梧桐叶落,

在节令的更迭中,

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。

END

编辑:吴兰 责编:朱薇 编审:蒲勇 监制:景瑞军

智慧仪陇APP 举报

论坛热帖